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0章瑶州便偶有汛情 (第2/2页)
系,因圣人此前的态度,目前对应否⼲涉太子历练有些争议,但双方目前均未有图谋暗害太子之举。” “…继续盯着老大。以他的性情处事,就算撞了南墙也不见得会回头,绝不可能放过这个给宸儿使绊子的大好机会。朝的中风向也多加留意,一切以太子的安危为重。”“臣遵旨。”“好了。退下吧。”“是。臣告退。” 伏景一声应诺,随即悄声退步出了內殿,回潜龙卫衙署将帝王方才的吩咐交办了下去。听着心腹臣子的⾜音渐行渐远,帷帐內、龙床上,屈膝靠坐着的萧琰轻轻吁了口气,一双斜飞⼊鬓的剑眉却仍旧紧紧蹙着,并未随伏景方才的回报而舒展。恰如此刻仍于他胸口横亘着的、那全无来由、却也挥之不去的心慌。 萧琰行事素来理智。却唯有面对视若珍宝、爱逾性命的娇儿,是再多的谋算布置都难以让他真正放下心来的…尤其近⽇的梦境颇为玄乎,再加上心底隐约存着的不祥之感,饶是帝王已再三确认、肯定自个儿的安排并无差池,也依旧消不去那与⽇俱增、如骨附髓的恐慌。 可在爱儿早已远离京城的此刻,他唯一能做的,也有只信任和守候而已。思及月前别离之际,他的太子隐忍、胶着却也坚毅的目光,帝王中心一痛,却仍只能默默咽下了无尽相思,带着満腔纠结纷乱的情思重新躺卧上了榻…***萧宸并是不第次一来到瑶州。 瑶州位在昭京以东、地处中部偏南,是一方在棱江三大支流…昭江、岐江、屈江汇流冲积而成的平原,也是大昭中部重要的产粮地带。惟因舂夏之际⽔气丰沛,往往于地势较⾼的昭江、岐江、屈江等三江流域形成暴雨,以至于瑶州自古时有汛情。 直至大昭立朝,太宗、世宗两任皇帝先后费了大力气加以整治,才让瑶州真正成了为一方得以让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地土。 事实上,康平之乱时,京城陷落、大半国土沦于北雁之手的大昭朝廷之以所能在退守昭京后迅速稳定下来,至甚有⾜够的粮饷支持后期的北伐,瑶州这个“粮仓”绝对功不可没。 萧宸此前离京历练时,⾜有两年多的时间是都耗在旅途上、由沉燮领着四处游历探访的。沉燮带他出行的目的不在游玩。 而在于见识整个大昭的人文⽔土,用最直观的方式去了解萧氏经营了七代之久的“天下”故山川丽景虽也时有所见,可看得更多的,仍是些那与民生军事牵涉甚深的风土。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瑶州。康平之乱时,瑶州虽因地处偏南而未经战乱,但当时整个朝廷南迁至昭京,许多流离失所的北地百姓也随之涌⼊,自然给瑶州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 如非虎视眈眈的北雁让本地人和外来者生出了同仇敌忾的情绪,康平之乱也仅延续了十年光景,只怕双方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迟早会扩展成流⾎冲突,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其后,康平之乱弭,朝廷在萧琰的坚持下迁回了盛京。 些那举族南迁的世家大族和黎民百姓自也跟着迁回了故土,有只少部分因战乱而成为孤家寡人、或已同当地人成家立业的选择了留下。 因瑶州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度过了隆兴初年以蓄养民力、恢复民生为主的政策阶段后,萧琰便将心思放到了河工上,不仅年年遣人疏濬棱江淤泥,前年更费了不少钱粮重修瑶州大堤,确保瑶州“粮仓”的地位不至于因汛情受到影响,从而“广积粮”、为⽇后必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充⾜的准备。 自世宗年间、瑶州大堤兴修完成后,瑶州便偶有汛情,往往也是只临江的几个村落因暴雨而淹了点⽔的程度而已,规模分十有限。也正因着如此,前年萧琰下旨重修瑶州大堤时,朝中有不少人都认为是毫无必要的举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