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八章济南南顺明松山 (第4/5页)
在旁人看来是闯军不敢和官兵交战。 但在明眼人的眼中,闯军地举动却是比从前理智了很多。在从前的闯军就是一股势大的流贼,行动丝毫没有什么理性,完全是任性而为。官军却可以从容调度,集中力量或者是在闯营疲惫的时候截击。 可现在,闯营的兵马一举一动都颇为地有章法,知道休整,也知道避官兵的锋锐,眼下的河南府一带,已经没有大明地任何官吏和军队存在,而且朝廷和河南各衙门也不再朝着这里派人。 河南府一带已经完全成了闯营的天下。地主豪强结寨自保,大大小小的流贼到处流窜。 而在湖广一带,张、罗联军已经是甩开了官兵的围追堵截,也开始进入南阳府,现在闯王李自成的势头正是如日中天,从前李自成就是各路陕西流民的盟主,这次张、罗也是想去和李自成会合。 左良玉屯驻大军于叶县、舞阳,保定总督杨文岳率军驻扎在禹州,而河南巡抚李仙风则是据守开封。陈永福率领嫡系兵马在汝州一带布防,布置下这样的防务,就是为了防止张、罗联军和闯军会合。 张献忠、罗汝才在南阳府境内的战事胜多负少,趁着大雨打下沁阳,又是用攻打襄阳差不多地法子打下了南阳府城。 不过前有官军大部屯驻,张献忠和罗汝才为是否去和李自成合兵一处发生了矛盾,若说是李自成有天下之志,那张献忠的野心很早就已经是暴露了出来。他在当年打下凤阳的时候。就曾经短暂的登基为帝。 眼下,张献忠和罗汝才加起来不过十万余。而李自成的闯军已经是号称百万之众,这要是投奔过去,谁主谁次,可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李自成在衰颓的时候,几次和张献忠相见,张献忠都要招揽李自成。 这几次的招揽,李自成即便是只有几十骑,也依然要自立山头,不愿意屈居人下,李自成都如此做,张献忠这等野心极大之人更是如此。 双方既然有分析,在打下南阳府城之后重新分兵,张献忠率领的部队被左良玉率领地军队打败,只得是暂时转到裕州方向。 张献忠部的战斗力在陕西、河南各处的流民大队中,尽管名声仅次于闯王李自成,是响当当的八大王,但实际上战斗力却是比较弱的一支,大部分的胜仗都是和罗汝才合兵一处的时候打出来的。 一旦独立作战,马上就是表现地颇为不堪,但河南流民处处,虽然失败,但退守一地收拢流民,迅速地又可以恢复过来,实力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七月地时候,在陕州和灵宝山中休整完毕的闯军倾巢而出,渡过黄河、洛水,进入南阳府。 保定总督杨文岳的两万兵马前往堵截,闯王李自成手下四十余万,但在内乡和镇平与保定的兵马第一仗居然是失利。 足见流贼闯军虽然势大,却还是乌合之众为主,但“曹cao”罗汝才部却已经是近在咫尺了,很快李自成和罗汝才会合。 七月中旬的时候,保定总督杨文岳率领的两万多兵马,尽管是打了个胜仗,可还是龟缩在邓州不敢出城。 闯军擅长攻城,而罗汝才部则是流民中少见的擅长野战,野战对士兵要求最高,野战等于是面对面的搏命厮杀,士兵的战斗力和团队意识要求都是极高,罗汝才率领的就是这么一支流民的军队,这也是和他的部下成分有关,大部分都是在陕西流散的边兵,自然剽悍。 两军合一之后,愈菲大不能制。左良玉、杨文岳、李仙风、陈永福等督抚大将不敢出战,只敢坚守城池,但有些奇怪的是,闯军的行动却颇有节制,明明机会大好,可是闯军依然在河南府、汝州、南阳府三地游动,逐渐的朝着汝宁府西渗透。却幅度不大,这就给了河南官军重新整合的机会。按说以闯营地动向,不应该这么错失良机。 广宁中屯所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人,它只不过是个千户所而已,不过辽镇的军民还是习惯称它为松山堡。 现在松山城内城外,差不多足有十一万人。其中大明兵马共七万,清军差不多四万余,但几十年大小地战斗打下来。七万明军面对四万清军,没有人会认为明军占有优势,反倒是觉得战战兢兢。 在松山堡的城头,几十名武将簇拥着几名文官内臣打扮的人在那里观察不远处的清军大营,看这些武将的袍服,官职最低地也是游击,总兵打扮的人也有将近十名,为首的人穿着一品文臣地服色。身材高大,神色威猛。 这人盯着对面森然的清军大营看了半响,轻轻的拍了下城头的垛墙,转头说道: “诸位,鞑虏大军不过五万,我军七万,若是全师出击,胜算极大…” 他这话音还未落,那几名总兵除了两三人神色如常之外。剩下的几位包括站在外围的那些军将各个相顾失色,一名靠前的总兵,看他的年纪也就是三十岁左右,左右看看,干咳了一声,上前禀报道: “总督大人,鞑虏勇悍,不可力敌啊。末将久在辽东。深知这鞑子兵马地厉害,一人足当我大明劲卒数人。而今我兵马尚不及敌人倍数,大军轻出,若是有个闪失万一,岂不是不美,依末将看,尚有六万大兵仍在后续,等到前后合兵,对那鞑子占据优势,再出战不迟。” 洪承畴眯着眼睛看说话的那名武将,淡然的说道: “吴总兵,当日你率几十亲兵在万名鞑虏军中救出你父亲,今日你拥众数万,怎么却怕成这个样子?” 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当年他父亲吴襄是锦州总兵的时候,在和女真人的战斗中陷于敌阵,吴三桂率领几十名亲兵杀进上万名女真的士卒之中,把他父亲吴襄救了出来,那时候吴三桂才十几岁,因为这个事迹,号称是“勇冠三军”也因为这功劳,不到三十岁就坐上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