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_第四百三十章高盛和柳清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章高盛和柳清杨 (第2/4页)

柳家在真定府晋州,自从在崇祯初年开始做私盐生意以来,差不多垄断了半个北直隶地私盐销售。****

    那些盐贩子和中小盐枭没有办法和这柳家比拼本钱,而且柳家毕竟是世家大族,在官面上下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处处都是行地方便,柳清扬根本不是个斯文人,族中的精壮庄丁甚至还有些盗匪出身的护院都是保护贩盐的打手,真要是彼此动起手来。柳家也没有吃过亏。生意自然也就越发的大起来。

    崇祯十年的时候,柳家的私盐生意甚至做到了河南黄河北岸的彰德府、卫辉府,但这样地好年景仅仅持续到了崇祯十二年,柳家突然发现自己的私盐生意开始被人一步步的打压,渐渐的只能在真定府、保定府一带售卖了。

    柳家要比天下间其他的豪门更早的知道山东李孟地强悍,本以为是山东的盐贩子们把盐贩运到了北直隶来。

    柳家兄弟为这个事情通过信,柳清嵩信上说的明白。若真是山东的盐卖了个过来。那就捏鼻子认了这件事吧,如果要去硬顶。恐怕到最后要掉脑袋地。

    可没过多久,真定府的西面也被人把盐卖了进来。柳家这才是发现不对,仔细详查,发现是山西的几家大豪商也开始做起了这私盐的买卖,这些山西豪商也是世代的传承,本钱比柳家厚,动员的人丁也比柳家多,官面上的关系也是丝毫不差,这些晋商地首领,就是“高盛和。”

    两相比较,柳家被打地是步步后退,生意愈发的萎缩,但仅仅凭这些,还不至于让柳清扬这么决绝地来山东请杀。

    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关外地女真鞑虏一直和“高盛和”以及其他的几家晋商关系密切“高盛和”有些不方便做的血腥之事,往往都是交待给这些亡命的蒙古马匪来做,反正要是事发,就说一句边防不利,流寇窜入就行。

    柳家也有商队在山西购买些皮货之类的草原特产,可自从双方因为盐货起了冲突之后,这些商队却总是被人半路截杀,结果柳家商队中却有几名牧民出身的家奴,借着马术好,从围杀中跑了出来,这才是让主家得到了消息。

    这种事情,都是无头官司,官府也不理会,恨得咬牙的柳家也是无计可施,只能是加强了护卫商队的人手。

    这柳清扬也明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一边购置田地渡过难关,一边千方百计的打听这晋商集团的短处。

    结果这一留心却发现了很多惊人骇目的事情,平遥的巨商去往关外贩卖盐铁,这已经不能算是新鲜事了,人人都知道。

    但关外满清,勋贵们的奢侈品大部分都是通过晋商们运过去的,这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而且还有些传闻,关内的很多消息也都是通过“高盛和”密布北五省的分店分号才传到关外的,在草原上,除却晋商们的商队,其他的北地商队,甚至是西蒙古的商队,都会被马匪们截杀屠戮,这些马匪据说就是“高盛和”豢养的护卫。

    而且“高盛和”贩运到大明和塞外的私盐,一部分是取自陕西三边的池盐,还有一部分是取自四川的井盐,这两处的盐货的确质量上佳,可问题的关键是,想要贩运这些盐过来,必须要经过西蒙古各部、流民大军还有官兵的防区,但一路畅通无阻,并且生意越做越大,这就说明“高盛和”和西蒙古和流贼也是有所勾结。^^^^

    这一打听,还有些其他的消息,比如说流贼李自成和曹cao部,因为攻占的的地盘逐渐扩大,手中的钱财也是宽裕起来。购买各项的军需兵器,也有了足够的资金“高盛和”的兵器军需买卖,这流贼也变成了一个大地客户。

    可以说。高盛和赚到的每一分银子,都是和大明地损失有关。他卖出去的每一分货物,都会从各种方面削弱大明的实力和根基。

    不过,仅仅是这些,任谁也会明白,这根本不会说动李孟,齐国公李孟所做的各种事情,从本质上来说,还不是和那晋商一个套路。山东的盐政每年朝廷一分钱的税也是收不到,更别提吸血的厘金局了。

    那边柳清扬不紧不慢的陈述着高盛和种种地大逆行为,边上的柳清嵩却有些着急,心想李孟做事从来不拖泥带水,你这边说些无关的,岂不是自讨没趣。大明被这高盛和祸害成怎么样,没准齐国公还高兴呢?

    柳清扬实际上一直在观察李孟的神色,说道“高盛和“贩运私盐的时候,李孟不过是晒然一笑。全不当回事。

    自从山东李二郎贩运私盐赚下了泼天一般的大家业,全天下地大户人家有门路的都在这盐货上打主意,盐政彻底的崩坏,李孟实在是没什么道义的立场去说别人,可说道“高盛和”商行贩运私盐给塞外蒙古,女真,并且利用收下地分号商行去给对方通风报信的时候。李孟的脸色却森冷了几分。

    既然对这个愤恨。柳清扬就有意的把这些事情多讲一些,不过他也有些奇怪。说道高盛和勾结流贼闯逆的时候,李孟却是无所谓的表情。

    但既然是说动了。那就不着急,柳清扬知道,自己后面说的才是决定性地…

    高盛和从陕西和四川贩运来地盐货并不足以供应他贩卖的这么大地盘,毕竟草原上地各部对盐的需求极大,还要有存下备用地,而陕西、山西和河南诸府,再怎么凋敝,绝对量也是极大。

    要说这晋商的生意头脑真是不凡,两淮和山东的盐货自从李孟控制了黄河部分河段之后,就开始销售到河南山西一带,而且销量一直是不小,这其实是走的是从前边镇供应的“粮、盐置换”的路子。

    可这不少的销量,大部分却被高盛和买去了,淮盐和鲁盐价钱不高,而卖到草原上的盐价却是很高,这上下的差价即便是把运费折抵,也是有利可图,高盛和就用陕西、四川的盐货供应大明内部,两淮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